千篇小说 - 科幻小说 - 装绅弄鬼在线阅读 - 第260章 盘龙河畔主角模板

第260章 盘龙河畔主角模板

    我开始把从石苓人那里贩来的豆知识安利给于祖佳。

    所谓咒具,按照古籍的说法,咒具算是一个载体,真正有伟力的不是它的本身,而是加注它身上的愿心。

    “愿心?不明的看着我,于祖佳问。

    “嗯,愿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集体无意识等超自然而又存在的力量,就像言灵一样,它是通过一种方法而落在另一个物质身上。而作为载体,咒具当然得经过提炼,不是任何的器皿都可以作为咒具,因为,加注在它身上的愿心太强大,普通的器皿必然是承受不了而破裂。我虽然不要知道,你拍回来的照片,究竟是不是咒具存在的本体。因为,它上面的图纹虽然不清楚了,可是我还是可以认得出,那是意识模式专门的图纹。咒具必须经过特别的炼制手段,所以可以承载着愿心的强大。继续对于祖佳解说着,我试图找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说出来,好让于祖佳听得明白。

    “举个例子吧,传说中的曾铸十二镜。传说其铸时,皆以日月为大小之差。传言愈演愈烈,后大唐贞观中,有鬼屋,住客往往暴死,七窍流血。传说中屋后有井,下通龙潭,有五百恶龙盘踞,吞吐毒泷恶雾杀人。在古人的意识里,井是一个神秘的所在,每年的年关,各家都要准备好酒好菜,点燃檀香、蜡烛,祈求井神保佑自己,保佑自己的家人,一年风调雨顺,无灾无患。这是因为在自来水还没有现在这样普遍的时候,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一般都从井里获取。井有很多种,现代多是那种由电能驱动的机井,而古代多是井口竖个木制的辘轳,依靠人力打水的老式水井。

    这样的水井,历史悠久,能往上追溯很多年,即便是现在,在某些边远的乡村,仍然没有废弃。为了防止人畜误入,危及生命,井口一般开得较窄,从上面望下去,黑黢黢,凉沁沁,幽秘深邃,令人脊背发凉。假如你的眼睛一眨不眨地顶着水面,有时候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井水慢慢向你逼过来,逼过来,要将你融化进它的怀抱里去……直到现在,下矿井也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何况当时。

    不过总有些个大胆的人,一个名叫陈仲躬的中产阶级不信邪,买了房子住下了,发现太平无事,只有屋后有一口废井,于是让工匠淘井后,没有见到其它东西,只拣得一面古镜,宽七寸七分。古镜的背面有二十八个字,都是蝌蚪文。大意是:维晋新公二年七月七日午时,于首阳山白龙潭铸成此镜。这面古镜已经在人世间有一千年啦。它背上的环书文字,一个字分管一个天文列宿,按照方位排列:左有日右有月,龟、龙、虎、雀,并列其位。在镜鼻四周题有四字:夷则之镜。大意是:平坦均匀的镜子。陈仲躬啧啧称奇,让家仆将古镜用水洗净,放在匣子里,焚香敬奉它。当夜一更后,有人仙风道骨,从门外走进屋来。一直走到香烛前下拜,对陈仲躬说:感谢你搭救我的大恩,使我脱离了在井下照着污泥的苦差使。

    我原本是昔年黄帝所铸的十二面镜中的第七面。铸造我们时,都以日月为大小之差。我是七月七日午时铸造的,因此宽为七寸七分。大唐贞观年间,jian相许敬宗的婢女兰苕将我坠入井中。因为这井的水特别深,又有毒龙吐出的毒气,下到井底的人都被闷死,因此没人将我捞取上来,就为毒龙所使役。幸亏遇到你这样正直的人,才得以重见人间啊!然而,明晨以内,望搬出这所房子。

    黄帝与西王母,当年在王屋山一带仙凡相会,成了被许多典籍所记载的著名飞升事件。尽管其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据《黄帝内传》透露,在会议结束之后,黄帝就铸造了十二面大镜,按月份依次使用。第一镜直径为一尺五寸,以后每月递减一寸。依此类推,第十二镜应只有三寸,已经到了玲珑可爱的程度。黄帝还时常亲自在湖边磨镜,此后数千年里,那块磨镜石都光滑可鉴,不长野草。

    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镜子,它的工艺可能来自西域,与天文学、历法、权力和国家管理有密切关系,但至今无法知道其原初的技术与功能细节。反倒是宝镜的材质与功能就这样在传说中逐渐完善起来。它最初可能由坚硬的玉石或铁矿石磨制而成,而后扩展到黄金、玻璃或铜铁合质,但考虑到镜面反射率、打磨工艺和制造成本的因素,绝大多数镜子必须用掺入锡的青铜铸造,因为这种材质更为柔软和易于打磨。它是光线的源泉之一,却要急切地超越光学反射的物理限定。它忠实地反射外部的物理空间,却在其内部制造了一个虚幻空间。整个世界都蜷缩在铜镜里,古镜有灵之说于是风行一时,但追根究底,不过是沼气中毒罢了。毕竟关于井,从来也有许多悠远而又神秘的传说,除了井底龙潭,其中的一个传说是:井原本是一个隐秘的通道,经由这个通道,你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

    所以说,咒具,就是通过一种意识模式而让器物拥有了神奇的力量,类似于此的说法出自于佛伦帝奴的著作《金枝》,里面把这种意识模式称为咒术,分为模仿咒术和传染咒术,后者类似于降头术、扎小人之类的巫蛊。前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譬如毫无科学道理的相信吃什么补什么。更夸张的还有,你知道课本上的僧一行吧?他是唐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他同当时的机械专家梁令瓒一起,共同研制了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和演示仪器,为修订新历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此僧也曾经发起和组织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活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测量子午线的人。与此同时,他还是神秘学中的一个派别佛门秘仪的领袖,翻译并传播了大量印度佛经。大唐开元中期,境内发生过一次旱灾。玄宗皇帝下令求雨,很多高僧大德被汇集在一起。一行排众而出,说:这雨不能凭空求得,只有找到一件绘有龙形的器具,方可致雨。玄宗听了,立马令掌管大内府库的人带领一行,前去查看。

    开元盛世,府库之内堆满各种奇珍异宝,看得人眼花缭乱,那些宝物之上,雕的,画的,嵌的,各式各样的龙更是不知凡几,可是一行走了一圈之后,楞是不见点头。最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一面破败古镜,镜面上蒙着厚厚的灰尘,倘恍而又迷离,已经不能完整地映出人脸了。不过,仔细看去,那镜钮却是一条屈曲的蟠龙。不抱任何希望地宫人把这面镜子交给一行。没想到,一行看了以后,如获至宝,大喜过望,连道:这才是真龙啊!他让人小心翼翼地把这面镜子送入道场,开始做法。果然,一夜过后,甘霖普降。有好奇的人就问了,说皇宫大内那么多奇珍异宝一行法师都看不上眼,为什么就对这面镜子情有独钟呢?大伙猜来猜去,谁也猜不出了眉目来。

    宫里有老人见多识广,恍然大悟道:这面镜子本是扬州进献。据说,当初制作镜模的时候,有一个异人不期而至,对铸镜的工匠说,请让我进入内室,关门闭户,跟这镜子在一起呆几天,这对你铸造此镜大有好处。工匠一听,心想这镜模不能吃也不能喝,让这人关在屋子里几天,就算没有好处,也没有什么坏处。于是便答应下来。到了约定的日期,门开紧锁的屋门,发现镜模已经铸成,而那个人却已不见了踪迹。只有这个故事,流传于世。我觉得这就是意识模式反作用于现实的例子。

    关于扬州镜子的神异传说,从此广为人知,有人说扬州向朝廷进贡的江心镜,是在五月五日这天,在扬子江上铸造的。有人说铸镜时没有铸一百次,也有六七十次。这种镜子非常容易铸不好,有破损,极难铸成。铸成后,它常常自己发生鸣声。天宝三年五月十五日,扬州进献水心镜一面,长宽各九寸。镜面青莹净亮,可耀日月。镜的背面盘着一条龙,龙身长三尺四寸五分,形态生动,象真龙一样。玄宗观赏后,很是觉得它不同一般的镜子。

    进献这面镜子的官员扬州参军李守泰向玄宗皇帝说:我们铸造这面镜子时,来了一位老人,自己说姓龙叫龙护。这位老人须发花白,眉毛如丝,下垂到肩上,身上穿着白衫。有一个小童跟随老人左右,年十岁,身穿黑衣,老人叫他'玄冥'。这一老一少是在五月初一这天,突然来到铸镜现场的。他们的神态跟一般人不一样,所有在场的人都不认识他们。那位老人对镜匠吕晖说他家就住在附近,听说你要铸镜,特来观看。又说他知道在镜上铸造真龙的方法,愿意为吕晖制作一条,将特别取得皇上的喜欢。之后,就让随他来的那个叫玄冥的小童,进到安放镜炉的院子里,并让人从外面将门窗关闭好,不让任何人进入院里。

    过了三天三夜,左门洞开。吕晖等二十人在院子时搜查寻找,不见这位老人和小童的踪影,只在镜炉前边找到一纸素书,是用小篆写的,内容如下:'镜龙长三尺四寸五分,是效法天、地、人三才,春温、夏热、秋冷、冬寒四气,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也。镜长宽各九寸,是类似天下九州的分野,镜鼻应呈明月珠状。开元皇帝圣明通达神灵,我才降福。这面镜子可以避邪祟,鉴万物,秦始皇的照骨镜也比不上它啊!歌曰'盘龙盘龙,隐于镜中。分野有象,变化无穷。兴云吐雾,行雨生风。上清仙子,来献圣聪。'吕晖等看罢这纸素书后,就将镜炉移到船上,于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子江上铸镜。未铸镜前,天地清明、安静。铸镜当中,左右的江水忽然高涨三十多尺,如一座雪山浮在江面上。又听到龙吟声,如笙簧吹鸣,传到几十里地以外。我们考查了所有的老年人,都说打铸镜以来,从未见过这样怪异的事情啊!

    玄宗皇帝最是好大喜功,于是诏令有司吏,将这面水心镜单独置放一个地方。到了天宝七年,秦中大旱。从三月起没有降雨,一直旱到六月。玄宗皇帝亲自到龙王庙祭祀祈雨,但是老天一点反应也没有。玄宗皇帝问昊天观的道士叶法善:皇帝我用尊敬来侍奉神灵,用来安抚百姓。现在大旱如此,我特别忧虑,亲自到龙王庙祈雨,老天为什么还不降雨呢!道长你见过真龙吗?叶法善说:贫道我也曾见过真龙。贫道听说画龙的四肢骨节,有一个地方得似真龙,就会立即有感应。用它来祈祷,雨立即就会降下来的。之所以皇上你亲自祈雨未获灵验,大概是龙王庙上画的龙不类似真龙吧。玄宗皇帝听了叶法善这番话,立即诏令中使孙知古,带领叶法善去皇宫内库各处查看。叶法善忽然看见这面水心镜,立即返回奏玄宗皇帝,说:宫内水心镜背面是真龙啊!玄宗皇帝亲临凝阴殿,同时召见叶法善祈祀镜龙。顷刻间,只见殿外大雨倾盆……这个雷同一律的故事,不知道有没有给僧一行老人家版税……反正佛道两家你抄我我抄你不是一次两次了!“

    “盗版啊!“于祖佳哈哈大笑,“秦始皇的镜子,就是那面能照见人五脏六腑后来在汉高祖手里失落的透视镜?是这样吗?”

    于祖佳领悟的很快,而且举一反三,“就比如我们的身体一样,它是一个载体,当人体细胞把我们所需要的物质运输到我们的身体里面,我们的身体就会充满了力量,那么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身体就是那个咒具的本身,而我们得到的力量就是因为那个等同于我们营养的意识模式,可以这样说吗?

    仿佛捉到了一个点,于祖佳收拾了一下思绪,然后跟我说起了自己的看法。许多科学家都有梦中迸发灵感的记忆,只不过古人无法理解,所以归功于鬼神。譬如著名的哲学家列子死在郑国,好像现在的文物保护单位一样,他的坟墓曾经还在效外野草丛中,后世却成为名人贤士留下的遗迹,禁止大家在这里砍柴。附近有个叫胡生的人,家里很贫穷,年轻的时候以为别人磨洗古镜为职业。他得到水果、好茶或者是美酒,总要供奉到列子的墓前,好像祈求列子能够赐给他聪明和学问。

    一年以后,他梦见一个人,拿着古剑将他的肚子剖开,把一本书放到了他的心脏里面,睡醒以后,他想要吟诗,朗诵出来的都是非常美妙的词句,但却不是从老师和朋友那里学来的。虽然有了学问,但是他还不放弃磨洗镜的低贱职业,颇是有隐士的风格。远近的大家都叫他“胡钉铰”。太守等官员和其他一些社会名流都很敬佩他,经常有一些前辈来拜访他,送给他一些礼物,他全都不要。但如果送给他香茶或美酒,他却欣然接受。现在的课外读物上还有他的诗作,一首《喜迎圃田县韩少府来访》: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争入芦花深处藏。”还有《观郑州崔郎中室女绣花》:“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另有一首题目是《江际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苍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大概就是这样子。

    我说,“应该说,我很同意你的看法。我们的身体会有体质的好坏,当我们的身体内部不平衡的话就会产生病变,而咒具也是,咒具也有承载不了力量的时候,当它不能承受加注在它身上的力量时候就会自动的破裂,所以,现在我也不清楚到底那个古镜咒具还存在不存在,是真的?还是假的?还是说,现在它只剩下一些已经破裂的碎片而已。苦笑的看了一下于祖佳,我老老实实说:我也是半吊子,其实,你已经成了辣手神探,还得到了领导肯定,前途一片光明,你为什么这么着急寻找这个咒具呢?你不觉得这个东西要是再出现的话,会引起很大的暴动吗?还是说,你想用这种意识模式来证明自己的推理》“

    “不,我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我只是想用来做一个保证,为了自己的朋友。摇了摇头,于祖佳在我疑惑的眼光中,说道:虽然我的推理是成功了,可是我还担心要是有一天,那些恐怖的东西成为了第三类接触了怎么办,而要是我们得到了咒具,我就可以掌握一个主动权,还有机会在它入侵现实的时候进行补救。

    说着,于祖佳深深的看了我一眼。要是没有遇到你,我觉得,失败了也没有所谓,毕竟我始终不属于这国度,可是,我现在想跟你、石苓人、游以默在一起,面对着不可知的未来“。

    听着于祖佳的话,我没有说什么,只是把他的手紧紧的握住,紧紧的握住。

    “我们明天开始探险,你最近的证据链完成了么?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于祖佳才悠悠的开口说话。

    “我最近的证据链也完成了,在揪出幕后黑手之前,我们可以有一整个星期的假期。微微的笑着,我回答。

    “那么,我们明天过去那个洞府一趟吧,我们把那些古玉老老实实找出来,详细的问个清楚。闷闷的说着,于祖佳点了点头,老老实实滑进了睡袋里面去,屋子简陋,我们都因陋就简,声音是从睡袋里面传出来的。说完,就鼾声大作。

    顺着于祖佳的动作,我也滑进了睡袋里面,伸出手,把手机抱在了怀里,说:好,那我们明天收拾一下,当作去渡个假也好,看你的照片拍得这么好看,我也想去那里看一些。却没有应答,因为对方太辛苦,一闭眼睛沉沉的睡去了。我就着半夜黯淡的光,仔细的看着闭着眼睛沉沉睡着的他,静静的发着呆。自己好像一直逃避着要把自己朋友们卷进来的可能,其实,不管是此举有没有作用,自己还是要面对石苓人他们跟我并肩作战的一天,那么,到了那个时候,自己或者他们可以接受得了吗?还是说,没有到那一天,石苓人身边的人已经不是我呢?

    哎,想这么多也没有用,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自己还是想一下现在自己究竟可以做的是什么吧!嗯,现在的话,要做的就是睡觉,嗯,对,睡觉。问题是我还是难免浮想联翩。

    之前提到的秦始皇照骨镜,出自于汉初刘敞所著《西京杂记》,据说周灵王末年,一座名叫“昆阳台”的豪华宫殿被打造起来,专门用来安放包括铜镜在内的各类国宝。一个叫做“渠胥国”的国家派使者来周朝,赠送了贵重的礼物,除了高达五尺的玉骆驼和高达六尺的琥珀凤凰外,还有一枚“火齐镜”,高约三尺,用它在黑暗里看东西,犹如白昼,而对着镜子说话,里面竟然可以做出应答,周朝人把它奉为神物。但到了周灵王末年,这枚神奇的宝镜却不翼而飞。奇怪的是,在宝镜失踪之后,西周的末日也随之降临。

    此后随着朝政兴衰,宝镜反复出入宫廷与商贾之间,犹如走马灯一般,俨然是传递天下兴亡消息的讣告。大秦统一天下,建阿房宫,搜奇珍异宝聚于宫内,其中一方具有特异功能的大型铜镜是库中之宝,宽四尺,高五尺九寸,里外通明,镜中照人呈倒立状,若以手扪心照镜,可见人的五脏,若心怀歹念,照镜可见胆张心动,于是秦始皂把这面镜子挂得高高的,命近侍们照镜,发现有胆张心动者即严加惩处,故称“秦镜高悬”。攻入秦都咸阳之后,刘邦接管了前朝留下的巨大财宝。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咸阳宫,得意洋洋地走遍所有府库,去巡视他从前朝帝王那里夺取的财物。最让刘邦惊异的,就是秦始皇留下的那面方镜,后来此镜在汉高祖离开了咸阳后失落,据说是在西楚霸锋之下,和九鼎一起落水,我本来是以为这是民间故事一类的,但对照一下其他的史书上记载的奇闻异事,居然发现许多可以自圆其说的地方。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叶法善拥有一面铁镜,病人可从中看见自己脏腑里的垃圾另据《太平广记》载,前蜀的嘉王担任亲王镇使,在整理官署时得到一面铁镜,下边写着十三个篆字没有人能认识。让工人磨擦干净后,光亮得可以照见东西,把它挂在高台上,百里之内都能照见。他在铁镜里看见集市有人正在舞弄刀枪卖药,便把此人叫来盘问,此人辨称他只是卖药,并未玩弄刀枪。嘉王说:“我有铁镜子,照见你了。”卖药人于是不再隐瞒。他向嘉王要镜子看,镜子递过去之后,他竟然用手掌劈开自己的肚子,把镜子放进肚里,脚不着地地冉冉升起,飘然飞走,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是何方神圣,消失于历史的浓重阴影。

    武周朝如意元年,卢元裕结友在终南山读书。有一天傍晚走在溪边,从石崖中拾到一块圆形石头。这石头莹晶光亮如镜子一般。正拿着玩,忽然掉到地上摔断了,里边有一条一寸多长的白鱼,随着那石头宛宛转转落到涧中。只见那条小鱼渐渐长满一尺,不一会儿又长到一丈多。它鼓鬐奋爪,昂首掉尾。于是云雷暴起,风雨大作。

    唐代宗大历年间,日林国献来灵光豆和龙角钗。这个国家有个大湖,一里见方那么大。国西有怪石,方圆几百里。怪石光明澄澈。可以照见人的五脏六腑。也叫“仙人镜”。他们国家的人有病,总是先照仙人镜,弄清楚某脏某腑什么部位有病了,就去采草药治疗,没有治不好的。灵光豆,大小像中国的绿豆,颜色殷红,而发出的光芒长达数尺。他们本国人也叫它“诘多珠”。绿豆大小的一粒灵光豆,如果和石上菖蒲叶一块煮,就能煮成鹅蛋那么大。它里边是纯紫色的,重量可达到一斤。皇上吃一丸,赞美它香味无比,而且好几天不再感到饥渴。龙角钗类似一种玉,青红色,上面刻有蛟龙的图形,精巧奇丽,简直不像人工做的。皇上把它赐给独孤妃子。独孤妃子和皇上同舟泛于龙池,二人头上便生出一团紫云,顷刻间紫云便充满舟中。皇上于是命人将此钗放到堂内,用水喷它,它便化成两条龙,腾空向东飞去。

    唐德宗贞元年间,在苏州太湖入松江口,有打鱼人载着小网捕鱼,好几条船十多个人,打了大半天,没有网到一条鱼,却网到一面镜子,打鱼人恼火没有打上来鱼,就将镜子丢入水中。移船再撒网,又将这面镜子打上来了。打鱼人感到非常奇怪,其中有一人就将这面镜子拿在手中仔细观看。镜子大小约七八寸,但是照人却筋骨五脏六腑都能看到。这个打鱼人用它照视自己的肚腹,发现里面溃烂得让人恶心欲吐,一下昏倒在地。其他的打鱼人都大吃一惊,纷纷自照,都昏倒在地,呕吐不止。还剩下一个打鱼人不敢照了,慌忙将镜子又抛入水中。过了许久,昏倒在地的那些打鱼人都苏醒过来了。这个打鱼人将他的这些同伙一一扶起来,相互搀扶着回到家里。大家都认为是遇上妖怪了。第二天整理好网具又驾船出去打鱼,打到的鱼是平常的好几倍。而且,这些打鱼人中,从前身上患有疾病的,都痊愈了。询问打鱼的老人们,有的说这面镜子在江湖间,几百年出现一次,有人曾经见到过。

    唐武宗年间,宰相李德裕查访浙右,李德裕正执掌相府,威势和恩泽无比。他常常借着休假的日子,邀请同朝的宰辅及朝士宴聚。当时正是酷暑,烈日当头,晒得大地宛如蒸笼,一近中午,缙绅名士就只顾扇扇子了。这时候,人们都在思求一个凉爽的去处。等人们被迎入小斋,立时感到宽敞。四壁悬有古书名画。但是炎热之患未除。等到开樽痛饮,就不知闷也不知热了。喝上一会儿,便觉得清风凛冽,如同进入深秋。酒肴很丰盛,直喝到日近黄昏才罢。但是一出门又觉得风如火云如烟,焦灼难当。有好事的人就求亲信之人打听这是怎么回事。回答说,是因为用金盆装满水,把一张新罗僧人从海中得到的白龙皮浸泡在里边,放到了座位上。李德裕喜欢搜求奇珍异宝。不管是当朝的还是在野的,凡是给他送礼的,多半都是搜求宝玩献给他。偶然听人谈到这件事,自然让人在镜子落水的地方打捞。用了一年的工夫,想出各种办法,也没有打捞着这面古镜。

    似乎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古镜的功能愈发完善。“明镜高悬”的最高状态就是“照妖”,也就是能够籍此分辨妖鬼的真相,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洞冥记》宣称,汉武帝修建的望蝉阁,高达十二丈,上面安放一面青金镜,元封年间由印度波祗国使者进献,直径约为四尺,虽然无法辨认好人坏人,却可以分辨人与鬼怪。寻常的鬼怪经它一照,就会露出原形,根本无处隐匿,《搜神记》则记载三国时期,吴国的国王孙策,忌惮于吉悍然将其杀害,但于吉的尸体却在事后神秘失踪。孙策照镜子时,看见于吉就在自己身后,回头去看,又杳无踪迹,如此再三,骇怕得扑在镜子上失声大叫,身上毒疮崩裂发作,很快就魂归黄泉。而直到唐代,李商隐才在其诗“我闻照妖镜,及与神剑锋”中,完成对“照妖镜”的命名程序。宋初内臣鲁思郾有个女儿,才十七岁。一天她对着镜子梳妆,忽然看见镜子中有一个妇人,披散着头发,光着脚,怀里还抱着一个小孩。她赶紧回过头去看,那个妇人就在她的身后。因为惊恐害怕,她一下子扑倒在地昏了过去,过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从这天以后,每天都常常看见那个妇人。久而久之,她们全家的人也都能看见了。思郾问她来这里是什么原因,那妇人回答说:“我是杨子县乡里居民的女儿,几年前,建昌县录事因事到杨子县来,把我娶做他的小老婆,你的女儿的前身就是他的正妻。过了一年多,我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后来录事去其它县办事,你的女儿就把我和我的儿子一起扔到了井里,并且用石头把井填上了。而且欺骗她的丈夫,说我私自逃跑了。我正将冤屈向阴司伸诉了,偏赶上你的女儿死了。你现在的女儿就是她托生的,但也应当给我偿命。”思郾听后,就派人急忙赶到建昌验证这件事。这时那个录事已经老了,但还活着。就叫人在妇人所说的那口井挖掘,果然找到了那个妇人和孩子的尸骨。这时思郾一家想方设法进行祭祀祈祷来免除灾祸,但都不见效。后来这个女儿嫁给了褚家。但是那个妇人跟在她的身后越来越厉害了。使得她白天晚上惊恐害怕,最后就被吓死了。甚至《三侠五义》里包公小时候被二嫂陷害掉入井中,恶俗的得到一面镜子,滴上鲜血能照出世间魑魅魍魉之人,这就是后来的开封府三宝之一的阴阳镜,包大人就凭这块宝境,夜断阴,日断阳,明察秋毫,查清了无数疑案,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宝镜的功能像涟漪一样不断向外扩展,越出它原初的边界,从照明和透视之类的光学用途,上升为穰除灾难的至尊宝器。《太平广记》引《异闻集》记载说,隋炀帝大业七年五月,王度从御史任上辞官,从一位故友那里得到了一面古镜。镜宽有八寸,镜鼻是一只蹲伏的麒麟。环绕镜鼻划分出龟、龙、凤、虎等四个方位,四方之外又布有八卦,八卦之外更有十二时辰,其外又有二十四字,绕镜一周。字体酷似隶书,代表二十四个节气。王度返回长安,途中借宿在朋友程雄家里。他家有个婢女名叫鹦鹉,容颜美丽,楚楚动人。到了晚上,王度打算脱衣歇息,拿起古镜随意照照,远处的鹦鹉看见了,急忙下跪叩头哀求,自诉是一头千年老狸,能变化成人形迷惑人,犯了死罪。被神仙追捕,逃亡和流落在这里,不料遭遇宝镜,使她再也无法隐形和长生不老。怜香惜玉的王度,想放鹦鹉一条生路,但她却因已经被宝镜照过,死期即将到来。鹦鹉请求用最后的时光来享受人生欢乐,王度将镜放回匣中,亲自为鹦鹉敬酒,并将程雄的家人及邻里都招来,大家一起纵酒狂欢。鹦鹉不一会儿就酩酊大醉,扬起衣袖边舞边唱道:“宝镜宝镜,悲哀啊我的生命,自从我脱去老狸的原形,已经侍奉了好几个男人。活着虽是欢乐的事情,死亡也就不必悲鸣。有什么值得眷恋的呢?只要享有这一时的快乐就行!”鹦鹉歌毕再拜,化作一只老狸死去。满座的客人无不为之震惊叹息。

    此事广为流传,王度的朋友薛侠好胜心强,要求用家传的宝剑跟王度的宝镜进行比试。这把宝剑左边的纹理如火焰,右边的纹理似水波,光彩闪耀,咄咄逼人。王度欣然答应。他们进入一间密不透光的房间,王度拿出宝镜,镜面上吐出光华,将全屋照亮,两人彼此都能看见对方,犹如置身于白昼,而宝剑则黯然无光,只有在王度将宝镜装进镜匣后,古剑才吐出光华,但也仅仅是一、二尺的光景。薛侠抚摸着宝剑长叹道:“天下神奇宝物,也有相克相伏的理论啊。”此后每到月圆之夜,王度都将宝镜置于暗室,它发出的华光,可以照亮四周数丈远之处,但要是让月影照入暗室,宝镜就变得黯然无光。这是因为阳光和月光是宇宙的第一光线,任何宝物都无法与之匹敌。之后王度以御史兼芮城令的身价,带着印信到河北去开仓放粮,救济陕东的饥民。由于发生特大饥荒,百姓饥饿、病痛缠身;蒲州和陕西一带则爆发了严重的瘟疫,可以说是祸不单行。王度属下有个小吏叫张龙驹的,家中老少几十口人,都染上了瘟疫。

    王度非常同情这个属员,将宝镜暂借给他,让他拿回去为家人驱除瘟疫。张龙驹回到河北,连夜用宝镜映照身染瘟疫的家人,被照者都感到异常惊恐,说张龙驹拿着一轮月亮来照他们,而月光所照之处,冷若冰霜,寒彻五脏,随即又发热起来,犹如火炙。到了第二天晚上,染病者竟都不治而愈。此后他又籍此治好了大批病人。明朝陆粲《庚已集》记载,吴县陈族拥有一枚祖传的辟疟镜,八九寸大小,凡是身患疟疾者,拿着镜子自照,就能看见自己身后附着一个怪物,蓬头垢面,身形模糊,一旦被照,怪物犹如受惊一般迅速消失,而疟疾则立即痊愈。据说是因为疟鬼害怕看见自己形貌的缘故。

    宝镜的故事流传的越来越广,有人不免动了心思。隋炀帝大业九年的时候,唐县人宋子贤号称是宝镜之主。他住的楼上,每天夜里都有光亮,一面镜子悬挂在堂中,墙上显出的都是各种野兽的样子。有人前来拜谒,把那面镜子一翻,便使之看到自己来世的模样,有的竟然是毒蛇和野兽。宋子贤就告诉他来世的罪恶和业绩。当再一祈祷之后,就转出人的样子给他看。他把自己变成佛的样子,并自称弥勒佛出世。远远近近的人们,都被宋子贤迷惑住了,聚众几千人,准备闹事作乱。当然,这位心理学大师因为太超前,也没什么好下场。不久,事情泄露了,官军来逮捕宋子贤。晚上,官军赶到之后便把他的住所包围起来。但一见有火坑,士兵便不敢上前。领队的将军说:这地方平常日子没有坑,我们要平息妖孽的妄为。说罢率众而进,再也看不见火坑了。宋子贤被擒住后斩首示众。

    然而这时手机突然发出了响亮的电子音,突然的来电把我吓得差点扔掉了手机,我慌忙看向画面————然后就此屏住呼气呆住了。

    来电人——匿名

    事情太过突然,让我慢了一拍才做出反应。比先前还要慌张地按下了通话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