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小说 - 科幻小说 - 装绅弄鬼在线阅读 - 第472章 龙龙龙3

第472章 龙龙龙3

    出现在石苓人眼前的,那是一间破败的石殿,上面爬满了绿色的植物,粗大的荆棘藤蔓遮盖着它。

    这种蛮荒之地的地下世界,怎么会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不,未必是人类,可能是蛇人或者其他亚人。

    石苓人又潜伏了五分钟,确定没有危险后,开始向石殿前进。几分钟后从石殿后门突入。石殿的青铜大门腐朽不堪,爬满了植物,石苓人手持步枪,用脚把门推开,可谁知道一碰,它就砰的一声倒了下去,溅起了了大片的水花,惊散了不少虫子。

    石苓人进入了庭院,石质材料的地面风化,长满了绿色的苔藓,撒上遇水后,很光滑,确定没人后,他迅速地向三十米外的怪模怪样雕像冲刺,避免惊动任何怪物。“不会是等我进了石殿进行围杀?”虽然院落没有尸体和血渍,但是这里显然不正常,一些奇形怪状的植物都能说明问题,不过石苓人艺高人胆大,也没有退缩的道理。走上台阶,从大门的破洞张望了几眼后,石苓人钻了进去,一股混杂着潮湿和木头腐烂的味道扑面而来,其还带有浓郁的腥臭味道,像是某种死尸。

    石苓人将甲盾戴了起来,又扣上作战服,只露出了两只眼睛,他不用担心漫无目的地瞎找浪费时间了,地上有鲜血。顺着它们,石苓人走过走廊,来到了一处地下入口,周围的脚印很凌乱,应该是蛇人的,还有一种是三叉形状,似乎是某种昆虫的腹足踩下的。石苓人换了一顶口气,左手反握手电,右手持枪,搁手背上,缓缓地走了下去。“我现就像一盏黑夜的明灯,要是被人狙击,可有乐子瞧了。”

    进入地下通道,黑暗就像一张大网,铺天盖地遮来,即便是石苓人,也感到了些许的压抑,这种只有三米宽的正方形通道,很像囚笼,因为不知道终点哪,会让人感到莫名的恐慌。每走一米,就有一个弯道,虽然感觉不出来,但是石苓人知道,通道是向下的,三分钟后,石苓人放弃了丢炸弹的打算,这建筑物年代太久了,搞不好一炸,引起崩塌,把自己也得陷进去。走了将近三千米后,通道结束,石苓人出现一幢大门前,他估算了一下,他此时大概底下七十米的深度。门没关,石苓人很轻易的走了进去,没有遭到攻击,这让他松懈了一下,可是下一刻手电筒转动,就看到灯光下,一对冷血动物特有的那种狭长眼睛死死地盯着他。

    头顶上、身侧都传来破风声,蛇人发起了攻击。石苓人猛的后退,同时开枪,火光乍现,轰爆了面前的蛇人,他可以确定,自己身后是没有敌人的。右手一丢,手电筒转动着,让光柱不停地晃动,扫过了那些冷血的蛇人,也晃到了它们的眼睛,让攻势一滞。人类文明的象征,现代枪械很强力,仅仅三梭子,就清理出了一片空白,蛇人惨叫着,被放到,就在石苓人以为杀完了它们,要检查一下时,枪声突然响起,敌人从背后遭到了攻击。

    石苓人一直防备着身后,还是被偷袭了,那说明敌人潜藏匿踪的能力很强,而且火力也不弱。黑暗的通道,橘红色的菱形枪口焰乍现,子弹组成的风暴,瞬间淹没了石苓人的背影,打在他身后的金属门上,叮叮作响,刺耳的声音几乎撕碎耳膜。石苓人的谨慎收到了回报,要不是及时驴打滚,脑袋已经会被密集的弹幕打成烂西瓜。

    步枪连发,一颗果实随后炸开,带出了一片火焰丛林,凡是挨到的蛇人偷袭者,全部都轰成了焦炭,那些被直接击的是身体炸开,碎成了烂rou。借着闪光,石苓人看到了偷袭者的真面目,理所必然不是蛇人,而是——人类!

    我们不知道是作为俘虏还是合作方被带到岳振德和虎青岚当前营地的时候,石苓人正对着这群残兵败将口若悬河。这些家伙确实看起来损失很大,连岳振德也皮肤黝黑满身泥水,虎青岚倒是强打精神,不过也衣衫不整。

    “好了,若是不想死就走吧。以那修蛇的个头,一个人根本满足不了它和它的子子孙孙,它们可是以捕猎作为活动的哦。还有,你们刚才也看见了,那些种对领地有强烈概念的变异动物,却恐怖的一口气出现了超过三种,那也就一个解释而已。”石苓人径自一人朝着黑沼泽的河流弯口处走去,解释之声越来越模糊。

    “自然界光源的出现,会招引四面八方的飞虫过来……这就是趋光性,我知不知道你们想从那石殿里面得到什么,但我看你们最好打道回府,因为那就像是一个光源,吸引四面八方的变异动物……唯一没有被变异动物包围的理由,是已经被最强的蛇人作为了猎场。”石苓人做了结论,长身而起,我偷眼看见大家的目光本能的跟随着石苓人而去,岳振德也就马上起身,不由得放心。

    石苓人还是在边走边补充了起来。几个雇佣兵开始试探的问虎青岚,要不要先撤退,保存实力,让龙四海的人先淌这浑水。

    午夜时分,我们还在监视之下,但雇佣兵的态度明显改善了,毕竟大家都是人类,不是茹毛饮血的异族,应该一致对外。对他们来说,早日离开这个到处是要命东西的地方才是第一位的。同时他们态度也轻松一些,用红树制成的木筏确实已经建好了,岳振德等人甚至已经向木筏上去搬运辎重,时刻准备马上离开:我羡慕的看着他们的装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雇佣兵的装备精良不是我们,也不是岳文斌小打小闹的准备可比的,几个雇佣兵也卖弄的把刀子玩出了花。

    游慕容冷笑,有什么稀奇?她给我如数家珍的讲解着,在紧急求生时一把刀就是无价之宝了,谨慎而有经验的探险家总会随身携带它。但是,刀子也是危险物品,常常也是管制的武器。她们这些雇佣兵一般不乘机旅行,因为根据常规的登机检查,应该遵循乘务员的要求主动上交。此外雇佣兵也不是时时刻刻舞刀弄枪,在气氛紧张或者面临尴尬局面时,千万不要随便显示刀枪。

    如果在野外作业,多功能折叠刀非常有用,但如果你只带一把刀,就要选择那种通用的、锋利的、结实耐用并且舒适的,从砍柴到给动物剥皮和制作菜肴都能使用。有些刀柄上还嵌有指南针,还有的刀柄中空,以便在里面放置一些求生物品。不过,中空的刀柄可能不太结实,刀柄上的指南针在经过几次奋力砍柴后也失效了。如果丢了这把刀,也就失去了那些求生物品,因此最好还是把其他的救生物品放到救生箱里,系在腰带上。游慕容提醒我切记:锋刀利刃代表着你的力量。刀在所有的生存装备中十分重要,必须保持刀锋锐利以便随时使用,但不要误用。

    千万不要将刀口对着树砍或往地下扔。必须保持刀刃干净。如果长时间不用,应该擦上油后放回刀鞘保存。在偏远地区旅行时,要养成经常检查刀的习惯。应该形成条件反射,尤其是在经历了危险境地之后。随时检查所有口袋和物品应成为雇佣兵的第二天性。

    游慕容意犹未尽的的叹了一口气,可惜这里是湿热多雨的黑森林,要知道所有的沙岩石都可用来磨刀———灰色粘质沙岩石最好。石英也不错,只是很难得,也可用花岗石。取两片石块相互打磨。理想的磨刀石一面光滑一面粗糙,平时可装在刀鞘正面的小口袋里。用磨刀石的粗糙面打磨刀刃的卷口,用光滑面使之锋利。关键是磨出的刀刃必须锐利而且耐用,还不容易出现缺口。

    磨刀时右手握紧刀柄,左手手指轻按压住刀片,按照顺时针方向运动。磨刀石的表面要保持湿润。刀片与磨刀石表面的角度应保持不变,刀面上的石屑会告诉你相应的角度。刀片回时左手手指不要用力,否则容易造成卷刃。磨刀时逐渐减压会使刀刃变得精致锋利。另一面也要按顺时针方向来回打磨。刀刃轮廓过于尖锐,很快就会磨损;过于精细,容易产生缺口。考虑到折叠刀携带起来很方便,它就很有价值了。木柄的折叠刀通常更为舒适一些:手心出汗时也不易打滑,而且如果刀柄是由一整块木头制成的,就更不易在手上磨出泡了,最为理想的:由一整块圆木制成,刀柄脚横穿刀柄并在末端封紧固定好。如果圆木刀柄破裂了,可以用布或麻线缠绕柄脚。

    游慕容不屑一顾,那些雇佣兵的刀把,是由两片木柄铆接在了圆木上,容易在手上磨出泡来。同样的刀把,很容易在铆接处断裂,尤其在干重活时更是如此,并且柄脚短小,一时又难于找到合适的新刀把。刀鞘,应当十分结实牢靠,并且具有能穿在腰带上的环。刀鞘必须带有能固定砍刀、使之安全的袢扣,还应有一扣环以便穿在腰带上。有些刀鞘的正面还有一个小口袋,可以用来装小块的磨刀石。切记:砍刀刀刃可能会划破刀鞘而露出来。拔刀时千万不要用手握住刀刃所对刀鞘的那一边,这样做十分危险。养成总是握刀背所对那一边的习惯。

    她给我指点另一个人的帕兰刀砍刀,这是一种马来人惯用的弯月形的大而重的短刀,在日常生活中,它过于笨重不便携带,但对于野外生活或工作来说却是理想的选择。最好用的帕兰砍刀刀片全长约30厘米,刀重不超过750克,刀片最宽处约5厘米,末端深入木制把柄中。弯月形刀具最适于砍柴,并且刀锋前伸有利于保护握刀的手。

    它甚至可以砍断较粗的树木,这对于搭建棚子或制作木筏都尤其有用。弯月形帕兰砍刀的刀片可分三部分:部分适于劈柴砍骨头之类的重活;部分刀刃利薄,适于给动物剥皮;部分刀刃也很锋利,可以用来从事精细的工作。和部分的刀刃不易损坏,部分尽管锋利,但由于常干重活,所以还是容易卷曲或形成缺口。

    游慕容和我谈天说地的这个时候,雨下的越大了,浇在头上让人有种睁不开眼的感觉,视线变得极为模糊。除了野营帐篷里面木柴发出的噼啪燃烧之声,就是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和雨滴敲击塑料窗户的声音。睡梦中的石苓人不知为何突然就睁开了眼睛,抓住了我的手,值夜的人也在此时突然大喊大叫起来,“头,头,快醒醒,快醒醒,小河爆发了”

    警惕性高的人听到叫声都立刻钻出被窝,呼啦啦向外面跑去。反应迟钝的人则不耐烦的叫骂着,不甘不愿的坐起身来骂咧咧的询问到底出了什么事情。雇佣兵的个人素质立时高低立见。

    他们的宿营地本来就是在一条黑沼泽衍生出的小河附近方便取水,显然是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而且对如何因地制宜地搭建帐篷、生活做饭、采药和取水有着更深的了解。游慕容说她们雇佣兵的看家本领不是杀人放火,而是仔细研究地图,在到达任务目的地那里之前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尽最大可能对天时地理有更多了解:河流的方向和流速,瀑布、急流以及险滩等;山有多高,坡度如何?有那些动植物?有哪些树木?都分布在哪里?温度如何,昼夜温差多少?何时天亮,何时天黑?月亮阴晴圆缺?何时潮起潮落?浪高多少?风力风向如何?天气状况可以预料吗?计划团队组成,成员们应经常聚会,讨论要实现什么目标。一定要安排专人负责下面的事情:医疗、翻译、烹饪、特殊装备、车辆维护、驾驶以及向导等等。确保每个成员都熟悉各自的装备和任务,并且携带了充足的各种备用品,尤其是电池、燃料和灯泡等。

    他们最怕遇到的任务地点就是这种红树沼泽,沼泽中处处都显露着敌意,从水蛭和蚊虫到大鳄鱼都有。如果不幸撞上它们要尽快设法逃脱。幸好如果沼泽之中有河道,也许可以乘木筏前行。而且在红树林中你不会饿死的,那里有充足的可食用植物,水中也有许多鱼类。在浅水处到处可见蟹、软体动物、鲶鱼等。在树上的还栖息着许多水陆两栖动物,如水獭貘、犰狳以及更靠近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近岸处的红树林中,也常常可以到见一些聂帕棕榈林———所有棕榈树的生长锥都可以食用。如果被迫困守在沼泽之中,可以通过树干上的盐渍和其他污物来判断涨潮的最高水位,在水位之上设法搭建一吊床。只不过要小心鳄鱼,短吻鳄及水蛇。更要保护好自己免受蚂蚁和蚊虫的叮咬。所以这条小河本来不应该有这样的水量!

    外面黑蒙蒙的夜幕中电闪雷鸣,大雨又变成了暴雨瓢泼一般倾泻。就着不时亮起的闪电,我们看到黑滚滚的河水在宿营地上波涛汹涌,裹夹着各种杂物翻腾涌动,分秒间已经暴涨到帐篷的半个身子高度,翻天倒浪的向远方滚去。

    河水肆虐,洪流滚滚,看的赶紧转移到木筏上众人是心情压抑沉重。

    眼前的小河变成了一条近二十米宽的大河奔腾而过,两三米深的河水清澈无比,被冲断的几米高的巨大树桩稀疏的点缀在河道里面,靠近我们这边的宿营地已经变成了河滩有着平缓的坡度,河滩上全是细碎的砂石,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让人担心的是,河水中惬意的游弋着条条四米以上长度的好像鳄鱼一样的生物,河对岸上出现了着成群的变异动物在饮水,这边的沙滩之上,还有一条好像大蟒蛇的变异动物正在吞吃着一条形似鳄鱼的变异动物……

    却让雇佣兵们松了口气:“什么《山海经》怪物啊,少见多怪!那明明是巨蟒,长达10米,生长在非洲、亚洲及澳洲大陆、南美等地。它们地性情都比较温和胆怯,即便体积巨大的,要吞咽一个成年人还是很困难的。蛇类很容易捕捉———但过于粗壮的巨蟒还是不要招惹为好,它们虽无毒腺,锋利的牙齿仍会把你咬成重伤。如果能撬开它们的下颚,要比拖动它们的身体更为安全。”

    “是啊小丫头,好哥哥教你,虽然蛇也易于捕捉,但兵哥哥通常设法寻找那些无毒的大蟒,其味道鲜美又营养丰富。可用夹棍来捉拿它们,一会看我大显身手!”还有人在讽刺石苓人,说有个笑话说,一位游客自己一个人跑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玩,在一个炎热的下午,看到一片风景优美的河,心里痒痒的,想下水游泳。但为求谨慎,他问旁边一位正在钓鱼的老先生:“请问一下,这个河里面有没有蛇啊?”老先生说:“我在这边钓鱼钓了十年,从来没有看到过蛇。”于是他很安心地脱光衣服,跳进河中游泳了。

    没游多久,他瞥见水面浮现一样东西,仔细一看,居然是条鳄鱼!他发出尖叫,拼命地游回岸边,很生气地向老先生兴师问罪:“这个河里有鳄鱼,你为什么不告诉我?”老先生就说:“你没问啊!你只问我这个河有没有蛇,我说没有,我并没有说错啊!”你看,这种二选一式的问题,可能只让后人获得片面的资讯;因为不够完整,对整体的局势就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

    也有人有不同意见:“你们见过这么大的蟒类吗?还有那鳄鱼也太大,你看这鳄鱼的外皮显得格外的粗糙,有一种岩石般的质感,更关键的是,这外皮竟然涛黑无比,似乎要将周围的光线都完全吸附进去一般。虽然鳄鱼类大部分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对于荷枪实弹的我们长1.3米以下的小鳄鱼可能会成为猎物,鳄鱼尾部的rou质鲜美。我们一般用陷阱,可用外包诱饵的三角木,被吞咽后它能卡住鳄鱼的喉咙。可以直接将三角木漂浮在水中捕钓鳄鱼幼仔,也可用线串起。用利刃和带有锋利边缘的棍棒可以杀死它们。

    更大的就要避开了———一般来说,多数动物遇见人时,第一反应就是逃走。如果你堵住了它们的退路,它们就迫不得已应战了。而鳄鱼极其凶猛,要与它们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要当心是否有一条更大的鳄鱼在水下追随着你们。它们外包坚韧的盔甲,有些鳄鱼,如生活在印尼海域的河口鳄类,体型十分庞大,性情凶恶狡猾,在它们出没的流域要小心防备。不过这么大的可不多见!“等到再靠近一点以后众人才发觉,他所言非虚,“奶奶的还真是鳄鱼!”岳振德看清了那怪物后,低声咒骂了一声:“他喵的,什么鬼鳄鱼能长这么大?”

    一般的大鳄鱼,也就五六米,长到极限最多七米,那已经是大鳄中的大鳄了,但底下这只从巨蟒口中侥幸逃生的鳄鱼,却超过了十米!据现代科学所知,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体长超过十米的鳄鱼,显然这东西不是一般的物种。我思索着,突然想到以前曾在一篇杂志里看过的有关于史前怪物的文章,里面就说到有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恐鳄。

    想到这,我便对其余人说道:“这东西有可能是一种史前鳄鱼,名叫恐鳄。杂志上说,这种鳄鱼体长为十一米左右,生活在非洲沿海地区,食物是同时期的恐龙。”

    “史前鳄鱼?非洲沿海?小丫头逸你不是唬我吧,这种东西怎么可能会出现在这里,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对呀!”岳振德耸了耸肩。

    “总之,在所知的范围里,只有史前的恐鳄能跟底下这怪物对得上号。说实话,我也想不到现在还会有这种东西,估计也就龙脉里面会出现这一种返祖现象了,给咱们碰上也不知道是算运气好还是算倒霉。”我摇头苦笑,水底下那只恐鳄很不习惯雇佣兵用手电照它的眼睛,不时地朝我们吼了一声,然后把头移开。

    再想想,那些变异动物的进化也可以视为返祖,这不是不可能的,古代因为氧气含量高,可以支撑更庞大的身躯、更大的攻击力,譬如世人知道鲸类本来就是起源于一种陆生哺乳动物,长得有些像狼。所以时不时有一些海豚、或其他鲸类出现返祖现象,长出一对前肢,成为一个新物种。这种鲸类返祖的现象在日本就曾经出现过,当时是抓住了一只长有“后肢”的海豚,再譬如人类属于灵长目,但现代人与猿猴的外观相距甚远,以至于身上长毛都被褪得一干二净,人类自此成为“裸猿”。何以“脱毛”?这成为人类起源当中数一数二的难题。通常的论调是:因为人学会了穿衣服,所以通过“进化”将毛褪掉;由此推论,没“毛”的才是人,有“毛”的是动物。这样的解释体现了成年人的共性——强调“惟我独尊”来掩饰内心的软弱。按这样的论调,河马将会很兴奋地宣告:基于人类和河马均没有毛,因此都应划归哺乳纲名下的“河马总目”。现今地球上还有很多土著,虽然已成“人”却依然固执不肯穿上衣服,但他们也同样也属于“寡毛一族”。

    此外,既然已展开“脱毛运动”,那应该一视同仁,连头发、眉毛、胡须一并褪掉才合理。头发暂且不论,那是水生的“祖先”给世人的遗产,那么眉毛与胡须呢?为什么它们如此坚决地存在?支持“海猿返回”学说的科学家作出解释:由于体毛是属于分批退化,在部分毛发还没有褪尽的情况下,世人的祖先已返回陆地继续繁衍;所以,世人留下部分体毛不足为奇。骤听属于比较合理的假设,人类的眉毛是基于这个原因得以保留,但另一个“问号”随之涌现。曾几何时,世人的少年时代,无知且无畏,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于是对眉毛提出质疑:“这两条东西是干啥用的?”科学家们给予一个庄严肃穆的回答:“眉毛,是眼睛的第一道防线!”哦,原来如此!可惜长大之后,就会从眉毛所处位置得知:眉毛“保护”眼睛仅是一个“童话”。倘若是水栖动物,需要频繁进出水面,眉毛的存在还有意义,可以隔阻细小的海藻水草之类,但对于纯陆生的人类呢?

    人类的额头遍布“汗腺”,眉毛的存在,使汗水得以汇聚,并沿“眉头”经“鼻弧”侵袭眼睛。眉毛的这道“防线”实际上对阻隔汗水起到了“反作用”。人体装置具有“前后开发”的区别,“汗腺”是后期生成的装置,要怪也不能怪眉毛。进一步探究:在人体开发汗腺的同期,眉毛可是现今的模样?现代人眉际,分布着已退化的“顶浆腺”,该腺体俗称“大汗腺”,密布于腋下,“狐臭”即由此导致。眉毛“顶浆腺”有何用途?难道是分泌润滑液?这与“保护眼睛”功能亦是背道而驰。河马是否典型的水兽姑且不论,但它对世人却有示范效应。河马的幼崽全身滑溜溜,初生的人类呢?婴儿出生时也很光猾,与河马的小宝宝类似,难道因此要认同“河马总目”的说法?人类自然不甘心,再度审视初生婴儿:腋毛毛等不必奢望,甚至连头发都可欠奉,但眉毛却一定已具雏形,一左一右分列于眼睛上方,顾盼生威!

    这一对眉毛使人类与河马划清界线,世人才是独一无二的万物之灵!再借鉴其它的高等生物。猫科动物长有散乱的“眉毛”,但那称为“触须”更合适——它属于探索空间的触觉器官,以判别狭隘处是否能穿越。猫的“眉”与“胡须”均属同一类,与人类的“须眉”,有着天壤之别。为何猿猴一概没有该装置,难道这是属于人类“新时代”的进化产物?仔细探究:人类眉毛的化学成分、生长周期、遗传基因,均与动物体毛截然不同。眉毛“休止期”数倍于“生长期”,根本已不是“毛”的性格,它的实际功用究竟是什么?单纯从“休止期”推测,“史前眉毛”可能是长长的“触须”,但缺乏配套的神经佐证这一假说,眉毛生长的“基地”是坚硬的“眉骨”,这预兆着什么?

    中国古代认为:处子的眉毛具有显著特征“紧密柔顺”;而非处子的眉毛则呈现“开放”状态,并有“竖立生长”的倾向。这种说法在现代当然被视作洪水猛兽。但古人于细微处的观察通常强于现代人,因为没有太多事情可分心。眉毛竟然可以扯上“性”,这究竟是一款何等玄妙的装置?女性“始伏终竖”的眉毛究竟有没有遗传机理给予证实?上述的谜题,可从中国古代“经络学说”来探寻答案。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经络已不再被认为是邪魔外道,它拥有非常深邃的学问,只不过这种学问过于“高深”,世人还未能融会贯通。眉毛隶属“十二正经”中举足轻重的“足太阳经”,假如人体身壮力健,足太阳经血气充沛,眉毛就自然表现得强盛。处子变成非处子,相当于进入“第二生命轨道”,自此脉络将有全新的演绎。遵照经络原理,眉毛的重要性超乎凡响,它是人体的防御器官。回顾“眉毛是眼睛第一道防线”的说法,“防御器官”似乎也合情合理。现代高等生物的当中,大象的头部拥有顶级防御利器——两枚长牙。因此,防御器官长于面部,也并非不可想象。但眉毛对于眼睛的保护效用相当有限,而且眉毛从婴儿诞生即毕生追随,难道只是眼睛的附庸?疑问并未解决,世人暂时将注意力转到睫毛。

    按常规说法:睫毛是眼睛的第二道防线,那是基于眉毛抢夺了“第一”的位置。事实上睫毛才是眼睛的真正防线,其生长机理也符合这一用途。睫毛在毛发中寿命最短,但快速萌芽,反复更新,从不间断。相比于头发而言,它是“活”的,拥有非凡的“触感”,只要有灰尘接触它,立刻会引起闭眼反射——其反应速度冠绝人体。睫毛构造唯一不合理在于“上眼睑密而下眼睑疏”,这“上密下疏”的设计,不能为陆生人类的眼睛提供周到的保护。但如果是进出水面或俯身潜游,却是有必要强调上眼睑。人类身上太多水生证据,已不在乎多此一样。在人类的幼年时期,上睫毛长得浓密而向上卷翘,强调水栖防护的功能;随着年龄增长,睫毛的倾斜度与卷翘度也随之下降,变成几乎是竖向正前方,更为符合陆生的环境。睫毛的履历不算太长,它是属于伴随人类进化的配套装置。但眉毛的历史则是相当悠久,甚至可以依照“鸡和鸡蛋”提出一个极其高深的哲学问题:究竟是先有眉毛,还是先有人?这个问题让科学界束手无策,个别科学家不服气,于是运用各学科的高深理论及先进手段来探寻眉毛的源头,他们发誓要弄清楚:“眉毛”这古怪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在物种进化的悠长历程里,是什么东西演变成眉毛?

    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惊世骇俗,而是可以为大众所接受:眉毛的前身,原来是一种“刺”。刺并非特异的构造,在自然界随便可找到例子,就如食虫目的刺猬,就全身遍布尖锐棘刺。这一个发现的伟大之处,是与中华民族悠久的“经络学说”暗合,并因此证明了:海洋果真是世人的父母,并且将“棘刺”也遗传给人类,再由现代人演变成“眉毛’。独树一帜的眉毛,使世人又多了一样有别于芸芸众生的装置!更揭示出物种基因的遗传机理。基因组中大概只有百分二的dna具有“现实意义”,其它大部分是作为“过去履历”和“未来蓝图”。过去式的dna,在某些特定情势之下,通过解密而被激活,错误激活的情形被称为“返祖现象”。

    进化是一个反复且繁杂的过程,但世人可以将其简单化地解释。例如现时环境需要演变出“刺”,主导基因就会从信息库里筛选与“刺”相关的dna,随即步入一条进化的捷径;当变异的个体数量充足,强化为“强势遗传”,“刺”即成为群体的常规配置。由此可以推断,眉毛这种“刺”,除了具有传统的遗传基因外,还被“祖先”加以演变,成为一样真正有防卫作用的器官。人类曾于海洋生活,所以拥有“经络”,而从眉毛隶属“足太阳经”推断,当初“海人”的这一种“眉刺”也是相当发达。眉毛由“刺”蜕变,这一项研究的式微,归结于两点:其一、眉毛在人体构造属于“细节”,不影响“大局”;其二、“眉刺”与主流进化论形成较大的冲突,为了维护“正统”,惟有放弃旁枝末节。但某些具有强大探索精神的学者不以为然,他们为了勾画出史前人类究竟是何种模样,将探索领域进展到男人特有的“胡须”,并有更为惊人的发现,将人类的史前样貌进行了一次“反传统”的颠覆。世人曾经是海洋哺乳动物,眼睛上方长有尖锐凸出的利刺——这就是人类曾经的模样。

    眉际伴随“顶浆腺”,沁液用于形成“保护膜”,这是利刺的配套装置。甚至可以大胆想象:告别处子并准备生育后代的雌性,那一对“娥眉刺”将更为犀利!但无论如何,这属于“男女通用”的外型,雄性人类呢?除了眉刺之外,是否拥有更慑人心魄的异像?

    “怒眉戟张”到底是什么概念?现代生物里可供参照的是蜥蜴类,某些蜥蜴眼睛上部生有棘刺;甚至可参考神话传说中的海妖,额上长有类似“多棱刺罩”的防护物。神话不足信,但人的想象力通常有其合理之处,世人根据这些“元素”,或者可以大致“模拟”出一个人类始祖的模样。现代的人类,被意外触碰随即“锁紧眉头”这个特点依然存在,纵使“眉刺”这防御器官已是“明日黄花”。

    虽然返祖现象在生物体身上很罕见,但龙脉里面本来就是非同寻常,这也就解释了我们一路上见到的变异动物在外界为什么很难见到。但也有一个问题,有些变异动物……譬如蛇人的灵智,返祖现象似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再说如果真是返祖的话也不会一下就返出修蛇这么大的体型吧?

    况且有些《山海经》里面变异动物还“可以直立行走”,但是若是返祖便更不可能出